流行性乙型脑炎大家了解吗?该病主要分布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在蚊子传播后,它在夏季和秋季更为常见。临床上,有高烧、意识障碍、抽搐、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重症患者常有后遗症。那么流行性乙型脑炎有什么表现?流行性乙型脑炎应该如何预防?想要了解的朋友就不要错过咯。
流行性乙型脑炎有什么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0~15天,可短至4天,长至21天。乙脑病毒感染后,症状差异较大,多无症状或症状较轻,只有少数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烧、意识变化、抽搐等。
1.病程 典型病程可分为以下四期。
(1)初期:病毒血症期为疾病初期3天,起病急,一般无明显前驱症状,可出现发热、神萎、食欲不振、轻度嗜睡等症状,大儿童可出现头痛,婴儿可出现腹泻,体温在39℃ 左右,持续不退,此时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往往不明显,误为上感,少数患者表现出冷漠、刺激或颈部轻微抵抗。
(2)极期:病程3~10天,除全身毒血症状加重外,脑损伤症状明显。
①高热:体温持续升高40℃高烧持续7~10天,轻者短至3~5天,重者可超过3~4周。一般发烧越高,热程越长,临床症状越重。
②意识障碍:患者全身症状加重,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明显,患者意识障碍加重,从嗜睡到昏迷,发病率较高50%~94%,昏迷越早,越深,越长,病情越严重,持续时间约1周,重症患者可达1个月以上。
③惊厥:发生率40%~60%,是病情严重的表现,重者惊厥反复发作,甚至肢体强直性痉挛,昏迷程度加深,也可出现锥体束症状及四肢不自主运动。
④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B脑的神经系统症状主要出现在病程10天内,第二周后新的神经症状较少。浅反射经常消失或减弱,深反射先亢进后消失。巴宾斯基征等病理锥体束征可呈阳性,常出现脑膜刺激征。由于病毒毒素侵入脑血管内皮、脉络丛上皮细胞、蜘蛛网膜和神经束膜上皮细胞,引起炎症和变性,是不同程度的脑膜刺激征,如颈部强度、凯尔尼格征和布鲁津斯基征阳性,严重者有角弓反张。婴儿没有脑膜刺激征,但往往有前囟门隆起。深昏迷的人可能有膀胱和直肠麻痹(尿失禁或尿潴留)与自主神经受累有关。昏迷时,除浅反射消失外,还可能有肢体强直性瘫痪。偏瘫比单瘫更常见,或完全瘫痪,伴肌张力增加,膝盖和跟腱反射先亢进,然后消失。
⑤脑水肿和颅内压升高:重症患者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升高,发病率高25%~63%,轻度颅内压升高表现为面色苍白、严重头痛、频繁呕吐、抽搐、血压升高、脉搏加速后减慢、早期精神清晰但表情冷漠,迅速进入嗜睡、恍惚、易怒或妄想,呼吸加深加快。严重脑水肿表现为面色苍白、反复或持续抽搐、肌肉张力增加、脉搏缓慢、体温升高、意识障碍加深、浅昏迷或深昏迷、瞳孔大小、光反应缓慢、眼睛下沉、各种异常呼吸、进展为中枢呼吸衰竭,甚至脑疝,包括小脑幕裂孔疝(也称颞叶钩疝)和枕骨大孔疝(也称小脑扁桃疝)。前者表现为意识障碍,逐渐发展为深昏迷、病侧瞳孔扩大、上眼睑下垂、对侧肢体瘫痪、锥体束征阳性;枕骨大孔疝表现为极度躁动、眼球固定、瞳孔扩大或光反射消失、脉搏缓慢、呼吸弱或不规则,但患者常突然停止呼吸。
⑥呼吸衰竭:发生在极重病例中15%~40%,极重型乙脑因脑实质性炎症、缺氧、脑水肿、脑疝、低血钠脑病等引起中枢性呼吸衰竭,其中以脑实质性病变为主要原因。当脑延伸呼吸中枢发生病变时,中枢性呼吸衰竭可迅速发生,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双吸气、叹息呼吸、中枢性呼吸过度、呼吸暂停、潮氏呼吸和下颌呼吸,最后停止呼吸。当中枢性呼吸衰竭停止呼吸时,独立呼吸的可能性很小。此外,周围呼吸衰竭可能发生在并发性肺炎或脊髓侵袭后,导致呼吸肌瘫痪。
高热、惊厥、呼吸衰竭是乙脑极端严重症状,三者相互影响,尤其是呼吸衰竭往往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⑦循环衰竭:少数B脑患者可发生循环衰竭,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速度快、四肢冰冷、呕吐咖啡色液体。其原因主要是内脏充血,降低有效循环血容量;胃肠道出血、出血、极端代谢紊乱、毒素吸收引起的血管麻痹、心肌病变引起的心功能不全、脑血管舒缩中心损伤等。消化道出血患者往往会危及生命,应予以重视。
经过3~10天的极期病程,大多数患者的体温开始下降,病情逐渐好转,进入恢复期。
(3)恢复期:此时,患者体温可在2~5天内逐渐下降,恢复正常,意识障碍开始改善。昏迷患者在短期精神迟钝或冷漠后逐渐清醒,神经系统病理体征逐渐改善和消失。部分患者恢复缓慢,需要1~3个月以上。重症患者由于脑组织病变严重,恢复症状可表现为持续低热、出汗、失眠、精神迟钝、反应迟钝、精神和行为异常、失语症或特殊单词、吞咽困难、肢体强直性瘫痪或不自主运动、癫痫发作等症状,经过积极治疗可在半年后恢复。
(4)后遗症期:后遗症与乙脑病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后遗症主要包括意识障碍、痴呆症、失语症和肢体瘫痪。如果积极治疗,也可以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昏迷后遗症患者长期卧床,可并发肺炎、褥疮和尿道感染。癫痫后遗症有时可持续一生。
2.婴儿乙脑的临床特点 发病时可表现为轻度腹泻、流鼻涕、轻度咳嗽、呼吸、嗜睡、容易惊讶或哭泣,抽搐发生率高。无脑膜刺激症患者比例较高,但常有前囟隆起,脑脊液检查正常,并发症较少。
3.老年乙脑的临床特点 60年以上患者发病急,均有高烧,病情严重,重型和极重86.1%及91.7%。昏迷时间早,持续时间长,部分伴有循环衰竭和脑疝,死亡率高达66.6%。肺部感染、尿路感染、消化道出血、心肌损伤等并发性。
4.临床分型 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临床上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轻:患者始终清醒,但有不同程度的嗜睡,一般无惊厥,体温38~39℃头痛和呕吐不严重,可出现轻度脑膜刺激症状。大部分在1周左右恢复,一般无后遗症。轻度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不明显的,临床上容易漏诊。
(2)普通型:体温常在39~40℃同时,昏睡、昏迷、头痛、呕吐等有意识障碍,脑膜刺激症状明显,腹壁反射和睾丸反射消失,深度反射亢进或消失,可有一次或多次短暂惊厥,伴有轻度脑水肿症状,病程约7~14天,无轻度恢复神经精神症状,无后遗症。
(3)重型:体温持续40℃或更高,精神浅昏迷或昏迷,易怒,经常反复或持续抽搐,瞳孔缩小,光反射,可有定位症状或体征,如肢体瘫痪等。偶尔吞咽反射减弱,会出现严重的脑水肿症状。病程通常超过2周,昏迷时间长,脑组织病变恢复缓慢,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4)极重型:这类患者在初热期体温迅速上升,可达40.5~41℃或更高,持续性惊厥难以控制,在1~2天内进行深度昏迷,常有肢体强直性瘫痪,临床表现为严重脑水肿,进一步发展为循环衰竭、呼吸衰竭甚至脑疝,死亡率高,存活者往往有严重后遗症。
5.脑病变定位
(1)脑干上位:病变涉及大脑和间脑,不侵犯脑干,临床昏迷或昏迷,假独立运动或去皮强直,如颞叶损伤可引起听力障碍;枕叶损伤可引起视力障碍、视力变形等。眼球运动存在,早期瞳孔小或正常,颈部皮肤刺激试验瞳孔可扩大,呼吸始终正常。如果丘脑下部病变,该部位是独立神经的高级中心,也是体温调节中心,可出现出汗、面红、心悸、心律失常等独立神经功能障碍,也可出现超高热等体温调节障碍。
(2)上脑干部位:病变处于中脑水平,第三对至第八对脑神经的部分神经受到影响。患者处于深昏迷,肌肉张力增加,眼球活动缓慢,瞳孔略大。光反射差或消失,呼吸异常。中枢通风过度,导致呼吸碱中毒。颈部皮肤刺激试验表明瞳孔有反应性扩张,但反应缓慢。如果中枢两侧受损,锥体束下行通路受损,可导致肢体瘫痪,称为大脑矫直。如果单侧中脑受损,则为对侧偏瘫。
(3)下脑干部位:病变相当于脑桥和脑延伸水平Ⅸ~Ⅻ脑神经受影响,有深昏迷,眼眶压力无反应,角膜反射和瞳孔反应消失,颈部皮肤刺激试验无反应,瞳孔不扩张,吞咽困难,喉咙分泌物积累,中枢呼吸衰竭迅速发生。
诊断
诊断依据:
1.季节性明显,主要在7~93个月内,患者多为儿童和青少年;
2.突然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2~3天后逐渐加重,重症患者可迅速出现昏迷、抽搐、吞咽困难和呼吸衰竭;
3.早期常无明显体征,应考虑脑膜刺激征、腹壁反射、提睾反射消失、巴宾斯基征阳性、四肢肌张力增加等。
4.诊断依赖血清学诊断,特异性IgM阳性可在发病后第4天出现,发病后2~3周达到高峰。孙静在中国的研究证实,2000年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有助于临床乙脑患者快速诊断,敏感性较高,特异性可靠,与RHPT该方法的联合应用将大大提高当前乙脑患者的诊断率。
常规血清学试验(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具有辅助诊断意义,可用于临床回顾性诊断。
流行性乙型脑炎应该如何预防
预防乙脑的关键是要注意灭蚊、人群免疫和动物宿主的管理。
1.灭蚊 这是预防乙脑和控制这种疾病流行的基本措施。为了消灭蚊子的繁殖地,冬季和春季主要消灭越冬蚊子,春季主要消除繁殖地和早期幼虫,夏季和秋季主要消灭蚊子,同时注意消灭幼虫,蚊子应实施早、小、灭的原则,喷洒蚊子可以发挥有效作用,可以杀死蚊子、幼虫和卵。此外,还应使用蚊帐、使用蚊香、蚊香、灭蚊器等防蚊措施。
2.人群免疫 疫苗接种是保护易感人群的有效措施。目前,鼠脑灭活疫苗、细胞培养灭活疫苗、细胞培养减毒活疫苗三种大规模生产和使用。
鼠脑灭活疫苗采用中山株或北京-1因为北京,株-1该植物可诱生广泛的中和抗体反应,接种北京植物后鼠脑抗原产量较高。目前,北京植物已取代中山植物。鼠脑灭活疫苗的接种方法建议在儿童期初注射2针,间隔1~2周。95%以上,亚洲许多国家采用的方法是第一次免疫2针,间隔约4周,一年后加强,然后每三年加强一次。然而,免疫力的持续时间尚未确定。由于疫苗价格高,且有与疫苗相关的不良反应,难以大规模使用。
目前,我国使用的细胞培养灭活疫苗是地鼠肾细胞组织培养的乙脑灭活疫苗,中国使用北京P-3株制备效果好,保护率为60%~90%。初次免疫采用皮下注射2次,间隔7~10天,第2年加强1次,连续3次加强后不必再注射,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免疫所用剂量因年龄不同而异,1~6岁0.5ml/次,7~12岁1ml/次,成人2ml/次,皮下注射后可出现局部肿痛和淋巴结肿大,偶尔出现发热、皮疹等全身反应。疫苗接种后获得的免疫力通常发生在最后一次注射后2~3周,通常持续4~6个月,因此疫苗接种应在流行季节前1个月完成。关键对象是10岁以下儿童和从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的人员。注意不要同时注射伤寒三联菌苗,禁止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慢性酒精中毒。
近年来,采用原地鼠肾细胞培养制备的减毒活疫苗进行免疫1∶3和1∶5稀释后皮下接种0.5ml,次年加强1次0.5ml,血清中和抗体的阳转率100%,若1∶50稀释中和抗体的阳转率83.3%,目前,疫苗接种人数已超过5000万。通过扩大人体观察结果,进一步证明活疫苗接种是安全的,免疫反应也令人满意。中和抗体阳转率高,效果好。S-株类似于试验结果。免疫原性在减毒活疫苗中14-2株最好,5-3其次,灭活疫苗较差。由于减毒活疫苗的应用成本较高,迫切需要开发表达包膜蛋白的基因重组疫苗。
最近Konish报告称,在猪身上测试了两种乙脑DNA为了评疫苗的质粒都包括乙脑病毒的前膜蛋白(preM)信号肽、前膜蛋白和外壳的编码区域,仅载体质粒不同,分别命名为PCJEME和PNJEME,结果发现两者的免疫原性没有显著差异。猪应用100~450mg DNA疫苗二剂(相隔3周)l中和抗体和血凝抑制抗体在周后达到1∶40~1∶160。并且可以持续245天以上,说明这两种DNA疫苗能诱导病毒特异性记忆B抗体长期存在于细胞中。
最近Monath新的减毒活疫苗报告Chimeri Vax-JE,是黄热病毒17D包膜蛋白基因被乙脑病毒包膜蛋白基因取代,即乙脑病毒SA-14-214疫苗株的preM黄热病毒插入基因17D的cDNA在早期临床实验中,单剂使用可产生良好的免疫原性。Pan小鼠应用含有编码乙脑病毒包膜蛋白序列的重组质粒疫苗,可诱导包膜蛋白特异性抗体的产生,产生保护性免疫。其他疫苗研究包括裸体DNA亚单位疫苗、口服疫苗和重组仍处于实验阶段。
3.管理动物宿主 猪是乙脑传播的主要中间宿主。在农村和养殖场,我们应该做好猪的环境卫生工作,管理家禽。蚊季,青蒿、苦艾、辣辽等中草药可在家禽居住场所吸烟驱蚊。每半个月喷一次蚊药,给有条件的母猪和家禽接种疫苗,可控制猪感染乙脑病毒,有效降低地区乙脑发病率。